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佛說成佛 是佛性 不是成三十二相的外相佛

佛說成佛 是佛性  
不是成三十二相的外相佛
=======================
佛說演道俗業經
=======================
佛告長者:
緣覺者。
本發大意  為菩薩業。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一心 智慧。

以用望想  求為尊豪  天上天下  咸令自歸。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威神德重  巍巍堂堂  無能及者。

不解如來色身所現。
因世愚人  不識大道 斷生死流 不能反原  盡生死本

故為現身 相好嚴容 文辭言教 以化愚冥。
顯示大明 及著相好。
謂審有色像。

雖行 四等四恩 六度無極 三十七品。
觀十二緣  欲拔其原。
不解本無  悕望大道。

正使積德  如虛空界  不得至佛。
所以者何。
用不達故。


何謂 不達。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一心智慧。四等 四恩  有所悕望。
念救一切  五趣生死。解空 無想 不願諸法。

曉一切法  如幻 \\ \野馬\\\芭蕉\泡沫 皆無所有。
道慧無形  等如虛空。無所增壞  普度眾生。


佛於是頌曰:
本發菩薩意 志慕大乘業
但欲著佛身 不了無適莫

布施戒忍辱 精進禪息智
四等恩六度 惟己樂無為

慕三十二相 八十好巍巍    天上天下尊
脫五陰六衰    但察其麤事    不能觀深微

雖欲度十方 心口自相違
不了如幻化 水沫泡野馬    芭蕉如夢影 妄想甚眾多

正使作功德 猶如江河沙
心懷無上真 不解除眾魔



============================================
佛藏經 念僧品第四  調達愚人 以色身見佛
============================================
舍利弗。
我餘經說。
若人見法  是為見我。

如來非法  亦非非法。
何以故。
調達愚人  及諸外道  皆以  色身見佛。--------------------------以色身見佛


舍利弗。
如來  不應以色身見。
亦復  不應以音聲見。

舍利弗。
若人  以色身見佛。是去佛遠。
所以者何。
  不名見色  名為見佛。

舍利弗。
若人能見  諸法無相。
無名  無觸  無憶  無念  無生  無滅。無有戲論   不念一切法。

不念涅槃  不以涅槃為念  不貪涅槃。
信解諸法  皆是一相。所謂無相。

舍利弗。
是名  真見佛


故知 不覺心性 妄想成外相佛
只是 指鹿為馬 更增輪迴路


所以 依法不依人
佛教眾生 不應依 執著成佛假說之人
===========================================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依法不依人
===========================================
言 數取者。
所謂 
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
第八數取。預流數取。一來數取。不還數取。
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

舍利子。
復有一 數取者 
出現於世  利益安樂  無量眾生。悲愍世間 為諸天人  義利安樂。
如是數取。所謂  如來 應 正等覺。

舍利子。
如是一切  數取名言。
如來  依世俗諦  為眾生說。

若有眾生  於此言教  起於執著。
如是等類  不應依趣。
何以故。
如來欲令 於彼正依趣故。
佛薄伽梵 說如是法。
汝等依趣 諸法實性。
無宜依趣 彼數取者。




參考經文


返回 經文摘要





USB 免安裝瀏覽器

USB 免安裝瀏覽器

瀏覽器慢吞吞  不是電腦壞了   是IE7  IE8  的問題
試試世界最快三大瀏覽器

1. 下載  解壓縮
2. 點選  文件夾內 瀏覽器圖示  開始使用
3. 可放置 usb隨身碟 帶著走

































作任止滅 四病

表單的頂端
表單的頂端
作任止滅

六根無自性 本就是佛性作用

不覺法無自性 ...成四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
彼善知識    所證妙法    應離四病

云何四病

一者 作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於本心   作種種行,--------------------------(不知佛性在用 反造作 求取佛性)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  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二者 任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等今者   不斷生死    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   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   隨諸法性,-------------------(不覺我法無性 就不知佛性 任有成病)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  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三者 止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今自心   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   寂然平等,---------------------------------(不知佛性在用 反作意息念)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  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四者 滅病
若復有人  作如是言,
我今永斷   一切煩惱,身心畢竟  空無所有,
何況根塵   虛妄境界  一切永寂,-----------------(不知佛性在用 反作意滅相)

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  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參考經文






返回 經文摘要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何謂供養佛

何謂供養佛

諸佛說法 常依二諦。
說世諦法時 不違第一義諦。----------------第一義諦=佛性
旨近以標遠 立像表玄。

故知 說供養佛 是供養自性佛

===========================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九
===========================
達摩善法  二比丘言。
真供養者。無佛想    無見佛    何況供養 ?
若供養佛    當供養自身。

諸比丘言。
云何 供養自身。

二比丘言。
應如    如來應正遍知    供養自身。
一切眾生    之所供養     如佛所學     應如是學。

護持禁戒    集諸善法。思惟諸法    莫取法相。
若能如是    自供養者。當得天人    之所供養。
若欲供養    佛舍利者。當自供養。

如佛如來    具諸功德。舍利得供養。
若能成就    如是功德。名  供養佛。

不起想相
名 供養佛。

若多若少    不生分別。
名 供養佛。

非後世去  \  非今世來。
非彼岸。非常  \ 非斷。非取 \ 非捨。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非增  \ 非減。非生 \ 非滅。非盡 \ 非不盡。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非心 \ 非心數法  \  非憶想。非我 \ 非取 \ 非受。
非諍論 \ 非不諍論。非毀 \ 非讚。非二 \ 非入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亦非有為 \ 亦非無為。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身無所作。口無所作。意無所作。
於身口意   求不可得。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無過去想。未來 \ 現在想  不可得。
無依   無著     無所求想。亦不分別。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無人  無自 無他想。
是則名曰 供養如來。

真如來身    無生無相。不可以生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無作相。不以作相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無二相。不應二相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無漏相。不以有漏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曰  空相。
不以  身見 \命見。斷見\ 常見。我見\ 我所見。有見\ 無見。
供養如來。

真如來身  名  無相相。不可以相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無願相。不可以願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無有相。不可以有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不動相。不可動相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無行相。不可以行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離貪相。不可以貪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離瞋相。不可以瞋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名  離癡相。不可以癡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具 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不可以    破戒    亂心    愚癡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慈 悲 喜 捨。
不可以  瞋心  惱心    妒心    散心    而修供養。

真如來身 具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不可以     \ 破戒 \ 瞋恚 \ 懈怠 \   \   而修供養。


迦葉。
達摩  \ 善法。於大眾中  說此法時。
四百二十萬眾生。得 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眾生。得清淨智  阿那含果。
二百三十萬眾生。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迦葉。
汝觀  達摩 \ 善法  二比丘等    如是淨心。

迦葉。
汝應學  彼正士  甚深之忍  及巧方便。

迦葉。
彼二比丘    於大眾中    說此法時。
諸比丘    聞此法已    皆住深忍。悉行少欲  知足之行。

不供養  舍利      佛塔廟。
何以故。
彼諸比丘    悉樂深法。

迦葉。
彼七日後。
一切佛塔    悉皆隱沒。
及諸舍利    所在器中  亦悉隱沒。

迦葉。
汝應如是    學彼正士    甚深之忍。



返回 經文摘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楞嚴經覺佛性 簡化版

楞嚴經覺佛性 簡化版

學楞嚴經 概念等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楞嚴經二三卷 與 般若經四百七十七卷 相同

都是說明 覺五蘊 六入 十二處 十八界無性 即知佛性在用

===========================
六祖壇經 付囑品第十
===========================
三科法門者,
陰、界、入也。

陰是五陰:
色、受、想、行、識是也。

入是十二入
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

界是十八界:
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  能含萬法,名  含藏識。
若起思量,即是 轉識。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 一十八界,皆從 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自性若正,走十八正。

含惡用  即眾生用,
善用  即佛用。

用由何等?
由自性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
色 乃至 識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處 乃至 意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處 乃至 法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界 乃至 意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界 乃至 法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識界 乃至 意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 乃至 意觸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地界 乃至 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二
==============================
阿難。
云何五陰 本 如來藏 妙真如性。------------------------------五蘊 本如來藏在作用

是故當知 色陰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色無性
是故當知 受陰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受無性
是故當知 想陰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想無性
是故當知 行陰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行無性
是故當知 識陰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識無性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三
==============================
復次阿難。
云何六入 本 如來藏 妙真如性。-------------------------------六入 本如來藏在作用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眼入無性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耳入無性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鼻入無性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舌入無性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身入無性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意入無性


復次阿難。
云何十二處 本 如來藏  妙真如性。-----------------------十二處 本如來藏在作用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 二處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眼色無性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 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 二處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耳聲無性

是故當知 香臭與聞 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 二處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鼻香無性

是故當知 味舌與嘗 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 二俱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舌味無性

是故當知 覺觸與身 俱無處所。
即身與觸 二俱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身觸無性

是故當知 法則與心 俱無處所。
則意與法 二俱虛妄。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意法無性



復次阿難。
云何十八界 本 如來藏 妙真如性。------------------------十八界 本如來藏在作用

是故當知 眼色為緣 生眼識界。三處都無。
則 眼 與 色 及 色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眼 色 色界 無性

是故當知 耳聲為緣 生耳識界。三處都無。
則 耳 與 聲 及 聲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耳 聲 聲界 無性

是故當知 鼻香為緣 生鼻識界 三處都無。
則 鼻 與 香 及 香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鼻 香 香界 無性

是故當知 舌味為緣 生舌識界 三處都無。
則 舌 與 味 及 舌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舌 味 舌界 無性

是故當知 身觸為緣 生身識界 三處都無。
則 身 與 觸 及 身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身 觸 身界 無性

是故當知 意\法為緣 生意識界 三處都無。
則 意 與 法 及 意界三。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意 法 意界 無性



阿難。
汝心昏迷。不悟四大 元如來藏。

阿難。
汝性沈淪。不悟汝之 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阿難。
汝心麤浮。不悟 見聞發明了知 本如來藏。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何謂 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何謂 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佛藏經 淨見品第八

於未來世 當有比丘 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是人輕笑 如來所說 如來所行。

如來常於 第一義空 恭敬供養 常樂是行。
是諸比丘 輕笑如來 所行真際 畢竟空法。


不修身 不修戒 不修心 不修慧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
 ==============================
善男子。
第一義中
若見  .身相.身因.身果.身聚.身一.身二
此身.彼身.身滅.身等.身修.修者。
若有如是見者 名 不修身。


善男子。
若見  .戒相.戒因.戒果.上戒.下戒.戒聚.戒一.戒二
此戒.彼戒.戒滅.戒等.戒修.修者.戒波羅蜜。
若有如是見者  名 不修戒


若見  .心相.心因.心果.心聚.心及心數.心一.心二
此心.彼心.心滅.心等.心修.修者.上 中 下心.善心.惡心。
若有如是見者 名 不修心。


善男子。
若見  .慧相.慧因.慧果.慧聚.慧一.慧二
此慧.彼慧.慧滅.慧等.上 中 下慧.鈍慧.利慧.慧修.修者。
若有如是見者 名 不修慧。


善男子。
若有不修 身...慧。
如是之人 於小惡業 得大惡報。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金剛經實修

金剛經實修

般若法 指著佛性 覺我法無性
直參直破我法 即知是佛性起用
非修 六根 五蘊十八界 八識 聲聞緣覺菩薩乘



黃蘗斷際禪師宛凌錄

學般若人 不見有一法可得,
絕意三乘 唯一真實 不可證得;

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
法華會上  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信般若波羅蜜多不信何法?


具壽善現  復白佛言:
世尊!
若菩薩摩訶薩  信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不信何法?

佛言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信般若波羅蜜多時,
不信 色;
不信 受、想、行、識;

不信 眼處;
不信 耳、鼻、舌、身、意處;

不信 色處;         
不信 聲、香、味、觸、法處;

不信 眼界;         
不信 耳、鼻、舌、身、意界;

不信 色界;         
不信 聲、香、味、觸、法界;

不信 眼識界;     
不信 耳、鼻、舌、身、意識界;

不信 眼觸;         
不信 耳、鼻、舌、身、意觸;

不信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不信 耳、鼻、舌、身、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我無性=============

不信 布施波羅蜜多 
不信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不信 內空;
不信 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
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
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不信 四念住;
不信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如是乃至
不信 佛十力;
不信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不信 預流果,
不信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不信 獨覺菩提;

不信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不信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不信 一切智;
不信 道相智、一切相智。

===========法無性=============

時具壽善現 復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薩摩訶薩 信般若波羅蜜多時,
則不信色,廣說乃至 不信一切相智?

佛言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一切色  不可得故,
雖信般若波羅蜜多  而不信色,

廣說乃至
觀一切相智  不可得故,
雖信般若波羅蜜多,而不信一切相智。


是故善現!
諸菩薩摩訶薩    般若波羅蜜多時,
則不信色
廣說乃至 不信一切相智。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