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諸佛菩薩 自證悟時 轉阿賴耶 得本覺智 華嚴經卷第六(40卷)

諸佛菩薩 自證悟時
阿賴耶本覺智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40) 293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解脫長者 對 善財童子曰  :
善男子。
我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及諸菩薩。國土莊嚴。神通等事。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有行處。亦無住處。

亦知己身  無去無來。無行住處。
所以者何。
知一切佛  及與我心  皆如夢故。

如夢所見  從分別生。
見一切佛  從自心起。---------------------------------------見一切佛從自心起。

又知自心  如器中水。悟解諸法  如水中影。
又知自心  猶如幻術。知一切法  如幻所作。
又知自心  諸佛菩薩  悉皆如響。

譬如空谷 
隨聲發響  悟解自心。

隨念見佛  我如是知  如是憶念。
所見諸佛  皆由自心。-----------------------------------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善男子。
當知菩薩  修諸佛法  淨諸佛剎。
積集妙行  調伏眾生。
發大誓願  入一切智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得佛菩提  現大神通。
遍往十方  一切法界。以微細智  普入諸劫。
如是一切  佛菩薩法  皆由自心。---------------------------一切佛菩薩法。皆由自心

善男子。
諸業虛妄。
積集名末那思量。意識分別。
眼等五識。了境不同。

愚癡凡夫  不能覺知。怖老病死  求入涅槃。
生死涅槃  二俱不識。於一切境  妄起分別。
又由  未來諸根  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  以為涅槃。

諸佛菩薩  自證悟時。
阿賴耶  本覺智---------------------轉阿賴耶。得本覺智

善男子。
一切凡愚  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
不了三界  由心所起。

不知三世  一切佛法  自心現量----------------------------------一切佛法  自心現量
見外五塵。執為實有。

猶如牛羊  不能覺知。
生死輪中  無由出離。

善男子。
佛說諸法  無生無滅  亦無三世。
何以故。
如自心現  五塵境界  本無有故。

有無諸法  本不生故  如兔角等。
聖者自悟境界  如是。

善男子。
愚癡凡夫  妄起分別。無中執有  有中執無。
取阿賴耶  種種行相。墮於生滅  二種見中。
不了自心  而起分別。

善男子。
當知自心  即是一切佛菩薩法。
由知自心  即佛法故。
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

是故善男子。
應以善法  扶助自心。
應以法雨  潤澤自心。
應以妙法  治淨自心。
應以精進  堅固自心。
應以忍辱  卑下自心。
應以禪定  清淨自心。
應以智慧  明利自心。
應以佛德  發起自心。
應以平等  廣博自心。
應以十力四無所畏  明照自心。




返回 經文摘要





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授記真實意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如來以何義故。
弟子命終。記說某生某處.某生某處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七七)
世尊問曰阿那律陀。
如來以何義故。
弟子命終。記說某生某處.某生某處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
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
唯願說之。我等聞已  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
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我當為汝  分別其義。

阿那律陀等  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
如來 非為趣為人說。亦不欺誑人。亦不欲得人歡樂故。
弟子命終。記說某生某處.某生某處。

阿那律陀。
如來但為 清信族姓男.族姓女。極信極愛 極生喜悅。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如是如是。

故弟子命終。
記說某生某處.某生某處。


若比丘  聞某尊者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或自見彼尊者。或復從他數數聞之。
彼尊者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尊者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  聞某尊者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五下分結已盡。生於彼間  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

或自見彼尊者。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尊者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慧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尊者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  聞某尊者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  天上人間。一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尊者。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尊者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尊者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  聞某尊者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
極受七有。天上人間  七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尊者。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尊者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尊者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若比丘尼  聞某比丘尼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得究竟智。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或自見彼比丘尼。或復從他數數聞之。
彼比丘尼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比丘尼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尼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尼  聞某比丘尼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五下分結已盡。生於彼間  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生。

或自見彼比丘尼。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比丘尼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比丘尼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尼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尼  聞某比丘尼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  天上人間。一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比丘尼。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比丘尼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比丘尼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尼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比丘尼  聞某比丘尼  於某處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
極受七有。天上人間  七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比丘尼。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比丘尼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比丘尼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比丘尼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若優婆塞  聞某優婆塞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五下分結已盡。生於彼間  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

或自見彼優婆塞。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塞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塞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優婆塞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優婆塞  聞某優婆塞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優婆塞。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塞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塞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彼優婆塞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優婆塞  聞某優婆塞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
極受七有。天上人間  七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優婆塞。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塞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塞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優婆塞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若優婆私  聞某優婆私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五下分結已盡。生於彼間  而般涅槃。得不退法。不還此世。

或自見彼優婆私。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私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私  有信.持戒.博聞.慧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優婆私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優婆私  聞某優婆私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婬怒癡薄。得一往來天上人間。一往來已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優婆私。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私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私  有信.持戒.博聞.慧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優婆私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復次優婆私  聞某優婆私  於某村命終。
彼為佛所記。
三結已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  七往來已  而得苦際。

或自見彼優婆私。或復從他  數數聞之。
彼優婆私  如是有信.如是持戒.如是博聞.如是惠施.如是智慧。

其人聞已。憶彼優婆私  有信.持戒.博聞.惠施.智慧。
聞此正法律已。或心願效  如是如是。

阿那律陀。
如是優婆私  必得差降  安樂住止。


阿那律陀。
如來 以此義故。
弟子命終。記說某生某處.某生某處。

佛說如是。
尊者阿那律陀  及  諸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萬一百二十七字)(第二小土城誦)




返回 經文摘要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法應當捨 何況非法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

法應當捨 何況非法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四
於是世尊  面訶責數  阿梨吒比丘已。
告諸比丘。
若我所說法  盡具解義者。當如是受持。
若我所說法  不盡具解義者。便當問我  及諸智梵行者。
所以者何。
或有癡人  顛倒受解  義及文也。

彼因自顛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謂 正經 歌詠 記說 偈他 因緣 撰錄 本起 此說 生處 廣解 未曾有法 及說義。
彼諍知此義。不受解脫知此義。
彼所為知此法。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
所以者何。
彼以顛倒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
彼求蛇時。行野林間。見極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
蛇迴舉頭。或蜇手足  及餘支節。

彼人所為  求取捉蛇。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
所以者何。
以不善解  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癡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
彼因 自顛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謂正經 歌詠 記說 偈他 因緣 撰錄 本起 此說 生處 廣解 未曾有法 及說義。
彼諍知此義。不受解脫知此義。

彼所為知此法。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
所以者何。
彼以顛倒  受解法故。


或有族姓子。不顛倒善受解義及文。
彼因不顛倒善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
謂正經 歌詠 記說 偈他 因緣 撰錄 本起 此說 生處 廣解 未曾有法  及說義。
彼不諍知此義。唯受解脫知此義。

彼所為  知此法。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
所以者何。
以不顛倒  受解法故。

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
彼求蛇時。手執鐵杖。行野林間。
見極大蛇。先以鐵杖  押彼蛇頂  手捉其頭。
彼蛇雖反尾迴。或纏手足  及餘支節。然不能蜇。

彼人所為  求取捉蛇。而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
所以者何。
彼以善解取蛇法故。

如是或有族姓子。不顛倒 善受解義及文。
彼因不顛倒  善受解故。如是如是  知彼法。
謂正經 歌詠 記說 偈他 因緣 撰錄 本起 此說 生處 廣解 未曾有法 及說義。
彼不諍知此義。唯受解脫知此義。

彼所為知此法。得此義。不受極苦。亦不疲勞。
所以者何。
以不顛倒受解法故。

我為汝等長夜  說筏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故。
云何我為汝等  長夜說筏喻法  欲令棄捨  不欲令受?

猶如山水  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
其中無舡。亦無橋梁。

或有人來。而於彼岸  有事欲度。
彼求度時。而作是念。
今此山水  甚深極廣。長流駛疾。多有所漂。
其中無舡  亦無橋梁  而可度者。

我於彼岸  有事欲度。
當以何方便  令我安隱  至彼岸耶。

復作是念。
我今寧可  於此岸邊  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

彼便岸邊  收聚草木。縛作椑筏。乘之而度。安隱至彼。
便作是念。
今我此筏  多有所益。
乘此筏已  令我安隱。從彼岸來。度至此岸。
我今寧可  以著右肩  或頭戴去。

彼便以筏 著右肩上 或頭戴去。
於意云何。
彼作如是竟。能為筏有所益耶。

時諸比丘答曰。
不也。

世尊告曰。
彼人云何  為筏所作  能有益耶。

彼人作是念。
今我此筏  多有所益。乘此筏已  令我安隱。從彼岸來  度至此岸。
我今寧可 更以此筏  還著水中。或著岸邊  而捨去耶。

彼人便以此筏  還著水中。或著岸邊  捨之而去。
於意云何。
彼作如是。為筏所作  能有益耶。

時諸比丘答曰。
益也。

世尊告曰。
如是我為汝等  長夜說筏喻法。欲令棄捨。不欲令受。
若汝等知  我長夜說  筏喻法者。
當以捨是法。況非法耶